常有遇到這情況,為什麼明明我心裡就有這旋律,心裡唱的就是自然有起伏,而且有板有眼。
可是錄音聽起來的聲音,就是一直衝一直衝,或是哪一個音太長而拖了拍子?
如果您會有這疑問,恭喜您,您已經遇到瓶頸了,並且開始認識您自己了喔^^
此話怎講?
請您想像一種情況,當您心裡出現那個旋律時,您是否是用“腦袋”去思考呢?
因為使用“腦袋思考”是我們從小到大的一種慣用模式。
所以沒有熟不熟練的問題,甚至可以這麼說,這是與生俱來的“能力”!
上述的說法,是一種涵蓋大部分的人,並不是全部都這樣喔(但請相信,如果您正在看這篇,您就是很正常的那些大部分人喔^^)
因為這能力,是從小練到大的,所以只要我想,就一定出得了聲(在心裡),並且是有起伏,有感覺的。
好~換一個方式,在我們使用的樂器上。
我們,並非從小到大,都在使用這樂器,甚至說,您可能接觸這樂器的時間,還沒您目前為止買過的鞋還多時(這哪門子奇怪的比方AA)。
您就還不算具備能駕馭這樂器的“能力”。
我們在看一首樂曲時,應該都知道,百分之八十的曲子,每一個音符都有長跟短。
比方 5 3 3 - 4 2 2 - 在這兩小句中,53 跟42就是屬於“短”音符,3 - 跟 2 - 就是屬於“長”音符。
好了,問題來了,您覺得,您有因為長音符還是短音符,做出右手的“差別”嗎?
“長”音符,所以要拉久一點,所以您要拉“慢”一點。這您一定知道。
但是 “一點”是多少??
如果今天有上課,老師可以很明確的告知您,這一次太久了,要再快一點,好~那您這次就快一點,然後老師就說,嗯嗯,是的,這樣就對了。
然後,您聽到“這樣就對了”,就認為,您完成了這個。所以,思考的部分也就停止了。
這很可惜~~~~~~
我以為,人是很容易隨著生理狀態,或是心理狀態,而有著不同的情緒跟感覺的。
這就很像是,我白天醒著倒一杯水,感覺需要五秒,半夜睡起來倒一杯水,感覺卻只需要三秒。是一樣的道理。
所以,您必須有更加明確的“記憶點”。
比如說,當老師跟您說,“這樣就對了”時,請您要求您的老師,再聽一次。但這一次,您用身體去“感覺”並且“控制”您的右手。
如果您用手肘快碰到身體的那種距離感去記住,是否您回到家時,或是隔日您在繼續練習時,可以透過“嗯,手肘快碰到身體”這種記憶點,來增加您對這次練習的“投資報酬率呢”?
有點離題了,但我想說的是。
如果您覺得您“趕”拍子,那很有可能,是您平日練習時,您不是用“身體或是手感”去練琴,而是您用“心裡唱的感覺”去練琴。
前者是,您可能會容易練的很慢,但很紮實,走了一步,就是前進一步。
後者是,您可能會有,嗯嗯,今天比較OK。嗯嗯,今天狀況不好。的不確定感。
與您分享~~